bwin官网入口

2025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格局、消费趋势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发布时间:2025-08-23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中国乘用车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新能源转型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核心引擎。随着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自主品牌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逐步打破外资品牌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中国乘用车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新能源转型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核心引擎。随着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自主品牌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逐步打破外资品牌长期垄断的市场格局,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跨越。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发文称,7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22万辆创当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环比下降11%;1-7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1550万辆,同比增长12.4%。受零售调整的影响,7月乘用车批发同比增速比零售增速高7个百分点。7月自主车企批发158万辆,同比增长20%,环比下降5%;主流合资车企批发44万辆,同比增长7%,环比下降21%;豪华车批发20万辆,同比下降16%,环比下降25%。

  乘用车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们日常出行、商务活动及休闲旅游等多样化需求的关键交通工具。从行业定义来看,乘用车是指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涵盖了轿车、SUV、MPV、旅行车等多种车型,不仅在技术性能上不断追求卓越,还在舒适性、安全性、智能化等方面持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出行需求。

  中国乘用车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新能源转型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核心引擎。随着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自主品牌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逐步打破外资品牌长期垄断的市场格局,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跨越。当前,市场呈现“新能源主导增长、出口与内销双轮发力”的特征,换购需求与以旧换新政策激活消费潜力,淡季不淡成为市场常态。同时,头部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从整车出口向本地化生产转型,行业正从“国内单一市场”向“全球市场参与者”角色转变,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新能源转型的进度差异成为决定车企阵营表现的关键变量。近年来,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自主品牌凭借在三电系统(电池、bwin官网电机、电控)的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在新能源赛道形成规模化优势,头部企业销量持续领跑,同时带动零跑、小鹏等新势力品牌跻身主流阵营。相比之下,部分外资品牌受限于电动化转型节奏滞后,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尤其是在15-25万元主流价格带,自主品牌已实现对合资品牌的超越。

  行业曾一度陷入“内卷式”价格战,以降价换取销量成为部分企业的短期策略,但过度价格竞争导致企业盈利承压、研发投入受限。2025年以来,“反内卷”成为行业共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场景化产品创新(如鸿蒙智行的生态整合)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竞争逻辑从“价格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例如,比亚迪通过DM-i混动技术与刀片电池安全性能构建差异化优势,吉利、长安则聚焦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功能迭代,以技术壁垒替代单纯价格比拼。

  随着首购用户向换购用户过渡,消费需求呈现“升级化、个性化”特征。消费者对车辆的智能化配置(如高阶自动驾驶、车联网生态)、续航里程、品牌附加值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产品均价持续上探。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刺激换购市场,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新能源车型成为换购首选,部分品牌的混动车型因兼顾续航与补能便利性,成为家庭第二辆车的热门选择。

  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及县域)成为新增量来源,低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快速提升,推动自主品牌渠道下沉与产品定制化(如推出高性价比、小尺寸车型)。同时,出口市场展现强劲活力,自主品牌通过CKD(全散件组装)出口与海外本地化生产降低关税成本,规避贸易壁垒。例如,长城、比亚迪等企业已在东南亚、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出口车型从经济型向高端化转型,与国际品牌直接竞争。

  智能化已成为车企核心竞争壁垒,自动驾驶(从L2向L3进阶)、智能座舱(如鸿蒙座舱、银河OS)、车路协同技术加速落地。部分品牌通过与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如华为与车企联合推出的鸿蒙智行),实现软件生态与硬件性能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汽车”的移动终端属性。同时,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成为新兴议题,推动行业建立智能化时代的合规标准。

  自主品牌通过“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布局降低成本、掌控核心技术,例如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与IGBT芯片,宁德时代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保障电池供应。在全球化层面,头部企业从“整车出口”向“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转型,CKD出口占比提升显著,既规避贸易壁垒,也加速融入当地市场生态。此外,零部件企业同步出海,带动充电设施、车规级芯片等配套产业链的国际化发展。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当前,中国乘用车行业正站在从“规模红利”向“技术红利”跨越的关键节点。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实现了国内市场份额的逆袭,更通过全球化布局参与国际竞争,彻底改变了过去“市场换技术”的被动局面。然而,技术领先的持续性、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以及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的法规适配,仍是决定企业能否长期立足的核心挑战。下文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政策环境对行业的影响、潜在风险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核心方向。

  早期新能源汽车推广依赖购置补贴,当前政策重心转向“双积分”政策(油耗与新能源积分并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如换电站布局)、以及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措施。政策导向从“直接补贴”转向“机制化引导”,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同时通过开放数据跨境流动、完善自动驾驶法规(如深圳、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试点),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空间。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通过提高进口关税、设置技术壁垒(如欧盟碳关税)限制中国汽车进入,考验企业本地化生产与合规能力。此外,锂、钴等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芯片供应紧张问题,仍可能对产业链稳定性构成短期冲击,推动企业探索电池回收、固态电池等技术路径以缓解资源依赖。

  高阶自动驾驶(L4及以上)的落地将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升级,依赖5G通信、高精度地图、边缘计算等技术突破。政府主导的智能网联示范区(如雄安新区、苏州)将加速技术验证,2030年前或实现特定场景(如高速、城市快速路)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

  车企将探索“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盈利模式,例如通过订阅制提供自动驾驶功能升级、车联网流量服务、二手车保值回购等增值服务,摆脱单纯依赖车辆销售的盈利逻辑。部分品牌已试点“电池租赁+整车订阅”模式,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全产业链碳中和成为行业新赛道,车企从生产端(如使用可再生能源、轻量化材料)到使用端(如电池回收、氢燃料电池技术)推进减碳,同时与能源企业合作布局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实现“车-桩-网”能源闭环。

  中国乘用车行业已进入“新能源主导、自主品牌领跑、全球化扩张”的新阶段。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跃升重构了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品牌凭借技术积累与产业链优势,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消费端换购需求与下沉市场潜力释放,叠加出口与本地化生产的全球化布局,为行业增长注入长期动力。技术层面,智能化与网联化成为核心竞争力,推动产品定义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型,同时倒逼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链绿色化升级。

  未来,行业需应对三大挑战:一是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中保持领先,尤其在智能驾驶算法、芯片等“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二是如何平衡全球化扩张与本地化运营,破解贸易壁垒与文化差异;三是如何通过生态协同(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企业)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总体而言,中国乘用车行业正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扮演引领者角色,为全球提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中国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乘用车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