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已经远超战争初期双方设定的时间表。原本被国际舆论视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俄罗斯,在持续消耗战中暴露出多个短板:指挥系统割裂、后勤链条脆弱、动员体系僵化,以及现代高精尖装备补给乏力。
西方媒体频繁报道俄军装备老化、战损严重,甚至有消息称俄“坦克墓地”已被迫启封;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财政负担也急剧上升。根据俄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其军费占预算支出比例首次超过40%,这种高压支出将严重压缩社会民生与科技投入空间。
而在地缘安全层面,北欧两国芬兰和瑞典先后“跳船”式加入北约,令俄罗斯“北翼”的战略缓冲被彻底打破。俄长期依赖的“能源出口杠杆”也受到多国联手围堵:德法意等欧洲国家相继宣布逐步停止进口俄天然气,俄对欧能源出口大幅缩水。虽俄努力“东看”,将能源管道转向亚太,但管道建设、物流能力与金融通道远未完善,替代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明显。
对这些结构性问题,中国并不陌生。中方与俄方有着紧密的经贸与战略合作,但并不意味着盲目认同。事实上,中国始终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与“战略自主”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既未公开支持俄罗斯出兵,也未随西方起舞制裁。在多边场合,中国坚持“和谈优先”,主张“安全不可分割”原则。202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其中明确提出尊重国家主权、恢复和平谈判、反对核战争、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12条主张。这种姿态不偏不倚,也折射出中国战略思维的独立性和前瞻性。
中国从不幻想“抱团取暖”,更不会把国家命运寄托在他国稳定性上。对中国来说,无论俄罗斯强还是弱,关键在于中国自身在全球秩序重构中能否找到稳固支点。
西方主流认知偏好“短期线性”:一场战争、一轮选举、一则丑闻,往往足以打乱政策节奏。而中国强调“周期视角”,看重十年甚至更长周期的结构演变。
西方制裁俄罗斯,是短期震慑手段;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却是长周期博弈的制度构建。这两种策略,其背后的逻辑天差地别。
例如,在当前俄罗斯重整军事工业体系、转向亚洲能源市场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通过人民币结算等金融渠道为地区稳定提供选项;另一方面,在芯片、通信、制造链等方面稳步推进国产替代,不依赖俄也不倚仗西。即使俄经济进一步下行,中国在技术—产业—资本链条上的自给能力足以构筑防火墙。
无论这场俄乌冲突最终如何结束,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冷战后由西方主导的单极秩序,正在经历结构性震荡。中方清楚地知道,一场战争解决不了规则重建的问题,但战争引发的裂缝,正是布局全球治理新图谱的关键时间窗口。
当西方国家在制裁与博弈中疲于奔命之时,中国通过参与联合国维和、促进地区和平谈判、深化与东盟、非洲、中东的经贸合作,正在稳步推进“多极世界”的现实进程。在中东,中国促成伊沙复交;在拉美,中企承建基础设施如火如荼;在非洲,中国“去美元化”的结算机制稳步推进。相比之下,俄罗斯更多处于被动防御状态,而非主动塑造者。
中国不跟风、不选边、不图一时快意恩仇。中国的战略耐心、系统性部署、独立判断,构成了东方力量区别于传统霸权的全新范式。
对俄罗斯,中国不会做“救世主”,更不会做“附庸”。在这场全球秩序重塑大棋局中,中国更看重的,是自身崛起的确定性,是“后西方中心时代”的主导权与定义权。
#俄罗斯衰退 #中国战略定力 #乌克兰危机#中俄关系 #全球秩序重塑 #战略观察者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bwin官网